劇場中哈斯效應的應用
劇場是一個特定的聽音環(huán)境,雖歸于室內(nèi),但比家庭的體積大的多,由于劇場的功用不同,因此在修建環(huán)境聲的處理上也有較大的差異。劇場從聲響的處理上大致可分為兩種類型:一種如音樂廳、歌劇院,在扮演音樂會及歌劇時不運用電聲,而是徹底賴樂器聲和人聲等天然聲(我國的歌劇有時需求用一些電聲)。靠天然聲扮演的劇場容積不能太大,由于人聲和樂器聲的聲功率是有必定的極限的,一般不要超越20000m3。這種人和樂器的正本的聲響我們就把它稱之為"天然聲"。別的一些如歌舞、戲劇、話劇以及在露天或大的禮堂里扮演的音樂會需求用電聲來增音。它們聲源的方位有些不同,天然聲的聲源高度不超越臺面以上兩米,而電聲的
主擴音箱都在臺口上方,還有臺口兩頭的聲象音箱,天然聲的方位在臺口內(nèi)大部分接近舞臺中部,電聲的音箱都在臺口外,聲象不一致。
近20年來,電聲設備的改進速度很快,特別是數(shù)字芯片的進入,DSP技能的廣泛運用,電聲設備的功用和質(zhì)量有了很大的變化。為舞臺藝術扮演供給了多功用高質(zhì)量的物質(zhì)條件。但是盡管硬件條件改進很大而在擴聲的質(zhì)量上進展卻不大,群眾意見還頗多。
電聲的運用和體現(xiàn)辦法是依據(jù)扮演的方法、內(nèi)容的需求而有所區(qū)別的,比方搖滾樂要求大功率、超低聲、強返送等等。它要體現(xiàn)強烈的呼吁,要發(fā)泄,要震懾,聲響要震天動地。而一般的戲劇、歌舞、話劇等則要求天然度,不需求太大的音量。
天然度這個問題的提出是由于現(xiàn)在在大多數(shù)劇場里的擴聲的音量普遍存在偏大的傾向,大到讓觀眾無法忍耐并難以堅持到終場。有一位老教授說:我應邀到劇場里去看節(jié)目時,假如不是音樂廳的音樂會,我就要帶上耳塞,以防音量過大時忍耐不了,但又不好意思離席,坐在那里坐立不安活受罪,戴上耳塞就可堅持到終場。
2001年北京一座劇院進行了聲學改造,從頭開幕時請了一些領導坐在前幾排,扮演不久這些領導和部分觀眾就連續(xù)離場,說是被大喇叭炮擊的頭都昏昏然,真實忍耐不了不起已而離場。
音響在扮演時和舞臺上的藝人共同進行藝術發(fā)明,它參加扮演,一起它本身也有其美學問題,音量好像做菜的放鹽,少了味淡但是還能夠吃,多了口無法下咽而且傷身。比方京劇的程派唱腔擴聲在觀眾席假如大到了90dB以上,那么程派的那種回腸蕩氣,那種哀婉的特色將會化為烏有。小提琴的聲響在劇場里到了90dB以上,將分辨不出是弦樂仍是管樂。
舞臺擴聲在我國前史不長。由于前史上的原因,在變革開放之前很長一段時刻我國的民眾尤其是年青一代沒有聽過什么古典音樂、典雅音樂,當然也沒聽過流行音樂,由于這些都被列入'迂腐的反抗的'是要被批評的。特別是經(jīng)過文明大革命的掃蕩,除了"樣板戲"之外,青年人對別的藝術幾乎毫無所知。所以當變革開放今后,國門大開了,首要是流行歌曲從南到北漫山遍野而來,一時刻,從劇場到體育館全國處處都是蹦蹦跳跳,大喊大叫。適當長的時刻里京劇、話劇、音樂會、當?shù)貞騽〉榷继幵诶щy的境地。這種情況大約繼續(xù)了將近十年之久。跟著變革開放的不斷深入,經(jīng)濟的昌盛,中外文明交流廣泛的展開,精神文明的大力提倡,我國的舞臺上逐漸康復正常,京劇、芭蕾舞、音樂會逐漸為大多數(shù)觀眾承受,人們的賞識水平也在逐步進步。
經(jīng)濟的昌盛促進了文明事業(yè)的開展,一些文明設備如圖書館、文明館、劇場、博物館等也大量興修,這對進步人民文明本質(zhì),有很好的促進效果。劇場的建造近年來有北京音樂廳、廣州星海音樂廳、上海大劇院等相繼完工,國家大劇院已在日夜施工。此外,為了習慣文明交流的需求,像北京保利劇院、中山公園音樂堂都進行了聲學改造。
近來假唱的問題引起廣大觀眾的不滿,要假唱就必須大音量才干掩蓋假唱的進行。所以斥責劇場大音量擴聲的聲響越來越多。
大音量擴聲普遍存在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變革開放之初,流行歌曲的影響是一個方面,也有音響師的文明本質(zhì)問題,更多的是一些藝術集體的領導和編導想用大音量來制作氣氛,或補償節(jié)目創(chuàng)造上和扮演上的缺乏。還有一些藝人上臺前總要照顧一下音響師"幫幫忙給我開大一點",因此構成誰的節(jié)目也低不下來。當臺上聲響大了今后,觀眾噪音也就進步了,因此構成惡性循環(huán)。
除了以上的原因外,技能上的保存也是一個方面。長期以來都是集中式擴聲,由于很長一段時刻扮演團的音響設備都是自帶,劇場沒有適宜的設備,劇團都是流動的,因此音響設備的組織只能在臺口周圍做文章,便于拆裝。久而久之我們都習慣于這種方法。以致于劇場有條件設置現(xiàn)代
音響設備時也照舊方抓藥,老一套。
集中式的擴聲的一個難以克服的缺陷就是前后排音量差別大。2001年夏天某音響公司舉辦了一次關于劇場擴聲的座談會,其時會上就提出了劇場擴聲天然度的問題,主持人說:"當觀眾在賞識舞臺上的扮演時,沒有注意到是否有擴聲存在,但是,此刻假如關掉電聲,觀眾馬上感到聲響俄然小了,這闡明擴聲的天然度恰到好處"這個闡明比較形象地解釋了天然度的'度',但是要做到這一點并非易事。
首要是需求扮演團的導演,或領導的認同,期望沒有來自這方面的瞎指揮。其次是擴聲技能和觀念上的改變。為什么在音樂廳里賞識音樂會時不要擴聲呢?由于到那里去聽音樂會是要聽原汁原味,這好像吃生果,有新鮮的生果人們便不肯再吃罐頭生果的道理差不多,否則人們能夠在家里聽CD何必去音樂廳呢?當然去音樂廳除了上述理由,還有一個人氣空氣的因素。
天然度和天然聲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具有兩種不同的內(nèi)容,但它們又十分接近。天然聲的扮演對修建聲環(huán)境要求比較高,由于它徹底依托修建聲環(huán)境的適宜的混響,合理的前期反射聲等等。對觀眾的本質(zhì)要求也比較高,最少需求觀眾堅持適當?shù)陌察o。
擴聲的天然度是要求擴聲的力度不要超越天然聲太多。一般來講大于天然聲10-16個dB就能夠了,但是聲場不均勻度的要求比天然聲要高,由于電聲通過技能處理比方揚聲器的合理配置等手法就能夠做到。
在國外,如歐洲以及美國早已開端擴聲天然度這方面的研究和運用,而且已經(jīng)有幾種計劃運用于劇場。如專門調(diào)整混響聲的MCR體系(Multiple channel reverberation)始于20世紀60年代,到90年代完成從模仿到數(shù)字的轉(zhuǎn)換。這個體系對直達聲無擴大效果,主要是對廳堂內(nèi)的混響聲的時刻和頻率特性進行調(diào)理,因此能夠用于音樂廳。另一種是ACS(Acoustic Control System)即聲學控制體系始用于上個世紀80年,在歐洲和美國已有50個多劇場安裝了這個體系,1999年香港新建的葵青劇院也安裝了ACS體系。它是以直達聲為目標,傳聲器安置在臺口上方,每支傳聲器掩蓋5-10m2,它的主要功用是代替舞臺反射音罩和模仿觀眾廳的近次反射聲,調(diào)整觀眾廳的混響時刻,還有返送給臺上藝人的聲響是觀眾廳的實際效果聲。
跟著賞識口味的進步,觀眾對劇場現(xiàn)行的初級擴聲水平已不滿意,劇場擴聲質(zhì)量要進步,擴聲方法要變革,現(xiàn)在劇場的擴聲體系好像電腦的586,將很快被新的CPU飛躍所代替。劇場的擴聲體系從國外開展的趨勢來看,可變室內(nèi)聲學體系將很快會占據(jù)多功用劇場。
現(xiàn)在這些設備還需求靠進口,按裝調(diào)試也較為雜亂。由于它承當?shù)膬?nèi)容較多,其中有混響時刻的調(diào)正,混響頻率特性的調(diào)正,前期反射聲的組織等等。不過為了試驗,節(jié)省開支能夠利用現(xiàn)有設備作根底,稍加一點設備就能夠做出較好的天然度擴聲?,F(xiàn)介紹一個簡略的計劃如下:
首要斷定天然聲(包括各種樂器、人聲)的最大聲壓級,以距聲源1m點為測量點,均勻下來能夠暫定為100dB。以此為基準分配全場的聲級比。
臺口上方仍做為主擴揚聲器其聲壓級與天然聲適當為100dB,假如這支場聲器的靈敏度為86dB,W/m要到達100dB,需提高14dB,加上儲藏10dB,共24dB,也就是說要200W的功率。為堅持聲象兩頭的揚聲器各降5dB,側(cè)立面的聲柱也是95dB,因此功率只需100W就夠了。然后從臺口向后排推,每隔7m一個門框和臺口相同,但普降3dB每一個門框比前一個要延時20ms(見附圖)。
頂部的揚聲器俯角為45度(見附圖),兩頭聲柱要高于觀眾座席2.5m以上,揚聲器軸線對著觀眾席的中線靠聲柱一側(cè)。傳聲器遠離聲源,最好運用PCC型。 以上為最簡略的天然度擴聲的組織,適用于戲劇、話劇、以及歌舞晚會中的美聲唱法。具體組織見附圖。